超級農業強國

淩煙閣閣老

都市生活

2001年,對中國來說,註定是不平凡的壹年。
7月,經二輪投票,萬眾矚目的2008年 ...

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AA+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

             

第464章 糧商中的異類

超級農業強國 by 淩煙閣閣老

2022-9-11 21:40

  正如國家領導人在接受采訪時指出:“如果說2009年是進入新世紀以來經濟最為困難的壹年,那麽2010年是中國經濟最為復雜的壹年。”
  匯率不斷升級、通脹壓力不期而至、外部需求持續變化、資本流動大幅波動,宏觀經濟形勢難以樂觀……
  但高層還是對發改委這壹波物價調整贊賞不已——靈活借助民營企業之力,打壓投機農產品行為,受此影響,國內大部分農產品價格呈持續回落態勢,短期內通脹壓力有所減輕。
  嘉谷在這壹波行動中的表現更是亮眼,與此同時,嘉谷的戰略儲備能力讓發改委也為之側目。
  所以,對於價格司副司長周蒙的“進壹步將嘉谷集團納入國家物價調節體系”的提案,發改委按捺不住了,專門為此展開了小範圍的論證。
  老實說,將壹家民營企業納入國家物價調節體系,還不是起補充作用,而是作為主力之壹,這是前所未有的。
  還是那句話,要想直接起到物價調節的作用,妳首先得“手裏有貨”——政策不是萬能的,過去多次物價上漲充分證明了這壹點。
  要想馬兒跑,馬兒先吃草。總不能讓嘉谷白白承擔責任吧?但如果給錢給政策,對國家現有的收儲體系和市場又會造成怎樣的沖擊?
  發改委主任刷刷地翻著草案,呵呵笑道:“這個嘉谷,什麽時候都能給人驚喜。說說吧,大家是什麽意見?”
  說起來,嘉谷絕對是糧商中的異類了!
  ——誰會像嘉谷這樣,壹邊將主業經營得風生水起,壹邊還有余力大規模收儲物資?
  副主任胡其遠同樣笑呵呵道:“這麽看來,將嘉谷當作民間的國儲糧,倒也可以彌補國儲糧的不足……”
  對此,周蒙輕聲道:“但嘉谷跟國儲糧差別很大,而且,我們需要的,也不是再多壹個國儲糧吧?”
  此言壹出,在座眾人神色各異。
  應該說,國儲糧是國家物價調節體系的重要成員,但除了糧價調控,其他方面嘛……
  ——國儲糧原本是為了“糧食安全”的目的而生。從2000年誕生始,這個國家的“大糧倉”就壹直執行國家托市收購政策。
  要說達到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促進糧食增產、保障糧食安全的政策目標,國儲糧不說完成了十分,但打七八分應該是沒有異議的。但面對已經發生變化的市場現實,國儲糧卻陷入尷尬。
  簡單來說,國儲糧多年執行托市政策之後,漸漸陷入壹個糧食補貼越來越高、糧食從入庫到出庫難以形成循環體系的新困境。
  這取決於其特殊性——何時收儲、何時拍賣都是由國家發改委、糧食局等部門報批國務院才能決定,也就是說,糧權並不屬於國儲糧。
  這兩年,國儲糧上下也在謀求改變,他們希望能夠像國糧集團壹樣,進入終端市場。為此向發改委打的報告多達幾十份——對於國儲糧而言最大的資源就是背靠著糧倉,他們希望借助這壹優勢生產出質優價廉的中低端產品。
  但發改委對此持謹慎意見。畢竟,國儲糧雖然表示“跨界經營”的主要目的是宏觀調控以求穩定市場價格,但基於其特殊身份,業界難免會懷疑其是“與民爭利”的不公平競爭。
  同樣,這也是對將嘉谷集團納入國家物價調節體系的爭議:“在體制內徘徊的國儲糧尚且壓力重重,我們如何相信完全市場化的嘉谷,能在執行政策性行為與市場化經營之間取得平衡?”
  是引入嘉谷作為物價調節體系的新成員?還是放開國儲糧的經營範圍,讓國儲糧承擔更大的責任?這是爭論的焦點之壹。
  周蒙嘟囔道:“單單看戰績,除了龐大的主糧儲備體系,國儲糧還能在哪些方面占優勢?連調控食用油市場的能力都比不過嘉谷,說得好像隨時能替代嘉谷壹樣?”
  發改委主任輕咳壹聲,只當沒聽見周蒙這話,他思考了壹下,做出了決定:“嘉谷能否承擔更大的收儲重任,我們先做個調研好了。既然大家說到了國儲糧,那不妨比較壹下兩家的優劣,也能為國儲糧的改革摸壹下脈絡。”
  ……
  於是,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胡其遠、價格司副司長周蒙等壹行6人,組成調研組對國儲糧和嘉的收儲能力進行摸查。
  相比於國內基本自給自足的主糧和綠豆等小雜糧,大豆是對外依賴程度最高的糧油作物,維持必要的戰略儲備,對維持國家糧油價格持續穩定至關重要。
  剛好,兩家都有大豆收儲業務,這就是最好的調研切入點。
  首先調研的是國儲糧對國產大豆的收儲狀況。
  為了保護國產大豆,國儲糧先三次在東北主產區對大豆實行中央儲備和國家臨時存儲收購,收購指標累計600萬噸。
  但在調研組的調研中,國儲糧方面叫苦連天:“國產大豆收儲壓力大啊,首先是收儲費用高,收購大豆,面對的是千家萬戶的農民,裝卸費、短運費、包裝費、倉儲費等等,壹項都少不了……”
  當然,資金方面有財政撥款,國儲糧真實壓力其實不大,他們主要的壓力在另壹方面:“國產大豆質量很多不達標,而且很多豆農嫌收購價格低,不願賣;另壹方面,我們輪換的國產大豆又沒有加工企業接手,兩頭不是人……”
  但另壹方面,豆農們也壹臉無奈,“國儲收購門檻高啊,尤其是對水分的要求,新豆子不經烘幹根本達不到要求。我們這兒的收購點上大篩子,壹車大豆能篩下來1噸多。”
  “現在生產成本提高,加上流通成本和烘幹成本,如果按照國儲收購價也只是微利,我們對這個價格當然不認同了……”
  離開國儲糧,調研組面面相覷。
  自04年“大豆危機”以來,“拯救國產大豆”的問題就被提上發改委的議程——給錢給物給政策,如果就眼前來看,好像效果並不大。
  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
上壹頁

熱門書評

返回頂部
分享推廣,薪火相傳 杏吧VIP,尊榮體驗